探秘!鹤壁这些遗址发掘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2021-11-01 浏览量:0

9月22日,河南省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系列活动“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揭晓,鹤壁刘庄遗址、鹤壁辛村遗址、浚县黎阳仓与永济渠遗址成功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百大考古发现”评选展现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在中国考古学诞生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展示了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为揭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而作出的重大贡献。 

11月1日,记者跟随我市文物部门和省考古院的工作人员,走访了刘庄遗址、辛村遗址、浚县黎阳仓与永济渠遗址,带您近距离感受古代文明。 

刘庄遗址。

刘庄遗址——填补先商文化发掘研究空白

刘庄遗址位于淇滨区刘庄村,在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级阶地之上,淇河自西向东从遗址西部、南部环绕而行。遗存以仰韶时代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址及先商文化大型公共墓地为主。 

“2004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小面积试掘,到2008年,共分4次进行发掘,发掘面积共1.5万平方米。其中先商墓葬最具代表性,多达330座,墓地布局规整、保存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填补了下七垣文化发掘研究的空白,对下七垣文化墓葬制度、社会结构、商人渊源、夷夏商关系等学术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省考古院工作人员介绍,该发现曾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介绍,刘庄遗址发现窖穴和灰坑436座、房基1座、陶窑1座、灰土堆积9个、陶片铺垫遗迹5个、灰沟9条、灶坑8座以及大批居址柱洞。“遗址灰沟均为西北—东南走向,贯穿伸出发掘区域,沟底人工铺垫石块,可能具有排水功用,这在以往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并不多见。”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出土的文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鹿角器等。 

刘庄遗址中还有下七垣文化墓地,墓地基本完整揭露,总计发现墓葬338座,出土随葬品近400件。工作人员介绍,刘庄遗址是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聚落遗存及下七垣文化墓地为一体的复合型遗存,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明清时代,此区域部分为村庄,部分为耕地。 

2007年10月,刘庄遗址发掘项目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发掘质量奖三等奖。夏代中原地区,如此规模公共墓地的发现目前尚属首次,填补了先商文化发掘研究空白。这一时期的石棺墓在中原地区也是前所未见,石棺以及其简化形式墓葬的发现也为人们提供了探讨商族起源的新线索。 

辛村遗址车马坑。

辛村遗址——商周时期政治核心区 

辛村遗址以淇滨区辛庄村为中心,在淇河南北两岸分布,原名辛村墓地。遗址东西最宽4.5公里,南北最宽2.5公里,已勘探的遗址面积90余万平方米。该遗址以商周文化遗存为主,其中西周遗址为区域内两周时期重要诸侯国中卫国的核心遗址,集王陵区、铸铜作坊区、制骨作坊区及其他功能区为一体,是西周考古的开始,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工作人员介绍,辛村遗址为西周卫国王陵所在地,以“辛村墓地”为名在1986年2月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以“辛村遗址”为名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至1933年,以郭宝钧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考古学者在辛村卫国王陵区发掘了贵族墓葬区,发现大型墓8座、中型墓11座、小型墓54座和车马坑14座,出土康侯簋等精美的青铜器。 

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我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区域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2021年,辛村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与资金支持。近年来,在国家围绕仰韶文化、夏文化重大课题持续开展研究的背景下,辛村遗址作为一处西周时期遗址而入选国家项目库。 

辛村遗址是豫北地区一处重要的遗址与墓葬相结合的遗存,年代以商周为主。依据现有辛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可推断辛村遗址区域内人类活动始于仰韶文化时期,为大司空类型人群居住,历经龙山时代后遭废弃,商代和西周人口急剧增加,聚落规模扩大,开始营建大型墓葬、制作青铜器及骨器,成为重要的政治核心区。

卫河浚县段(永济渠)。

浚县黎阳仓与永济渠遗址——隋代名仓与“活着的遗产运河” 

“浚县周边地区是黄河冲积平原,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的说法。浚县当时西面是永济渠,东面是重要的黄河渡口黎阳津。黎阳仓设置在此,与浚县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称之为因河而兴的仓储一点儿都不为过。”工作人员介绍,作为隋代名仓,黎阳仓规模宏大,是闻名天下的国家粮仓。 

据考证,隋唐时期,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基本集中在黎阳仓,然后根据需要,下可经永济渠运往洛阳及长安,上可通过漕运向北运粮,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与黎阳仓有关。唐宋两代沿用黎阳仓、漕运河北粮储以供应京师。 

谈到永济渠,工作人员介绍,大运河浚县段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称白沟,隋唐时期称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代改称卫河。卫河历史悠久,与黄河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淇门(浚县新镇镇淇门村)以下卫河前身为白沟,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为北征邺城袁尚,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发展航运,基本形成了今天卫河的态势。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以白沟古道开挖永济渠以通漕运。唐代经永济渠漕运河北储粮,以饷京师。宋代改称御河。元代仍依靠永济渠运河进行水陆转运。”工作人员说,明清两代,卫河航运延续不衰,浚县作为航运中转站,素有“小天津”之称。 

2011年8月,黎阳仓遗址作为我市大运河7项遗产之一被列入《鹤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年10月,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司世界遗产处将黎阳仓遗址追加为大运河申遗列入项目。2014年6月22日,黎阳仓作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少专家、学者评价这是一条“活着的遗产运河”,是中国古代运河的典型代表。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辛村遗址考古发掘及保护力度,推进豫北文物整理基地建设,将淇河沿岸的刘庄遗址等文物资源与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联系起来;同时,统筹推进黎阳仓和永济渠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积极融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市文物局局长焦志平说。

统 筹:冯丽敏

责 编:靳丽娜

编 辑:袁琳淇

来 源:鹤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刘倩倩 图片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掌尚鹤壁>>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