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将采取哪些举措?推进项目建设采取哪些措施?城市创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鹤壁蓝”已成为常态,我们都做了哪些努力?3月9日下午,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记者会,六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当前的经济运行、科技创新、生态治理、农业农村等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谈体会、亮成绩、讲思路,一个创新、开放、自信的鹤壁徐徐展现。
问:近年来,我市城市创建工作屡创佳绩、深受好评,那么我市创城工作完成了哪些主要目标、打造了哪些特色亮点?2024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市创城办将采取哪些重大举措?
市创城办宣传组副组长胡新生:2023年,市创城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365661”发展布局,牢记市委、市政府重托,主动担当作为,高质量完成了既定创建任务,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更大成效。具体来讲,在全国文明城市第二次“国测”中,成功实现“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创建目标,为首创首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全省唯一代表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暗访复审;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省级初验评审中排名全省第一;高标准完成全国双拥模范城复创验收工作;实现全市城区“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建设全覆盖,成功举办中部六省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现场会,全面推广鹤壁经验做法。
2024年,市创城办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尤其是赵宏宇书记的讲话精神,聚焦“十有城市”建设要求,锚定“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创建目标,高效推进,确保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为高质量打造“北方美丽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来讲,建设“北方美丽城市”,就是要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十有城市”建设要求,即:一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效,让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鹤壁最鲜明的城市品格。二要有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着力建设全域景区式城市,积极创建“无废城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三要有功能完备的城市设施,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农贸市场改造等“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四要有井然有序的公共秩序,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四不”宣战行动,推动城市公共秩序发生根本性转变。五要有独具特色的风情风貌,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全面彰显鹤壁风采、鹤壁风貌、鹤壁风情。六要有活泼有趣的城市文化,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鹤壁独特的文化魅力。七要有暖心温情的管理执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八要有万物互联的智慧基座,加快建设华为(鹤壁)物联感知体系示范城市,实现城市“可感知、有思维、泛连接、云统筹”。九要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以成功再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三夺“长安杯”为目标,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鹤壁”。十要有人民满意的幸福生活,把人民幸福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鹤壁建成一座高品质的幸福之城。
问:2023年,鹤壁市“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建设活动综合评价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请问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2024年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又是如何安排的呢?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牛海民: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发改委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拼经济、促发展的重要抓手,累计实施“三个一批”项目262个,全省第八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主会场、全省重大项目现场办公促开工活动片区主会场均设在我市,“三个一批”、产业转型成效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表扬肯定,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15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3.6亿元、为年度目标的109.1%。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8%,居全省第2位。
一是狠抓机遇,加大项目谋划力度。抢抓国家布局新兴产业、增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机遇,创新采取“政策+项目+谋划小组”模式,编印项目谋划工作指南,开展项目谋划和资金争取比拼活动,分类建立项目储备库,排出项目先后序,强化要素配置,提升项目成熟度,全年谋划储备项目2344个,为项目资金争取和接续实施提供了“源头活水”。
二是狠抓服务,加快项目落地进度。在全省率先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以供地、开工、竣工为时间节点,对审批流程进行重塑性改革,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创新开展重大项目审批服务“擂台赛”,形成了以“协商会商+并联审批”核心的审批服务新模式,全面提速项目前期工作。为推动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全市新建产业物理空间310万平方米,为项目入驻搭好平台,让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狠抓保障,提升项目建设速度。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四拼四快”活动、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完善重点项目领导分包机制,建立项目问题销号管理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资金、用工、用地等问题。设立重大项目建设“白名单”,对项目施工实施精准保障,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应保尽保。
202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组织开展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年活动,滚动实施“三个一批”活动,完善项目要素保障机制,确保新开工项目50个以上、完成投资460亿元以上,“三个一批”综合评价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一是强化项目谋划培育。聚焦国家政策导向、资金投向、规划指向,常态化开展项目谋划储备,确保2024年谋划项目数量突破1500个以上。提前办理项目前期手续,提升谋划争取项目的精准度,做到“手续等政策、项目等资金、钱到即开工”。研究制定争取项目工作激励政策,推进项目深谋划、早开工、快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项目手续办理。完善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制度,由12个审批职能部门组成审批服务专项小组,建立“1+4+N”工作机制,采取“协商会商+并联审批”模式,指导推动103个省市重点项目审批手续高效办理,确保3月底前70%的项目完成前期手续办理,力争上半年全部“清零”。
三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组织8个要素保障部门成立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专班,明确各县区项目服务专员,常态化收集项目要素需求,实行“双交办”机制,及时向县区和部门交办,明确任务要求、时间节点,压实双方责任,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项目推进合力。
四是强化项目协调服务。为全市重大项目配备服务管家,挑选精干力量组建2个项目服务组,每周到项目现场开展服务活动,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建立以鼓励激励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在项目建设一线树典型、立典范,营造项目建设浓厚氛围。
问: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面,鹤壁取得了哪些成效及下步打算?近年来鹤壁市在布局重大平台建设方面明显加速,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华:2023年,市科技局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链条、构建创新生态,抓纲带目、以点带面,精准把脉、靶向发力,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大幅提升,跑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加速度”,交出亮眼“成绩单”。
一是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目前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401家,同比增长22.63%。9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瞪羚”企业,省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总数达16家,科技型企业持续壮大。
二是研发活动加速有效覆盖。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企业覆盖率达到73.73%,位居全省第五。2022年我市研发经费投入1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5%,增速排名全省第六。
三是创新创业载体蓬勃发展。我市省级科技孵化器已达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达到11家,目前全市共建有省级科普基地3家,建设培育市级科普基地10家。
四是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再创新高,2023年我市共登记技术合同16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1.76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完成省定年度目标的132.13%。科创新城被批准建设河南省(鹤壁科创新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全省首批建设的10个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之一。
五是探索科技金融“鹤壁模式”。探索形成“投保贷”联动、“政府+银行+企业+保险+担保”风险共担的科技金融“鹤壁模式”,目前科技局已帮助60多家企业申请科技贷款146笔,金额达到了6.6亿元,有效破解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高标准实施“科创平台强基、科技企业提质、科研项目攻关、开放协同创新、科创生态优化、科技惠及民生”六大科创工程,实现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重点产业链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社会研发投入“五个突破”,促进创新主体联动、创新资源配置“两个高效”,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活动、重点产业集群中试基地“三个全覆盖”,努力建设一流创新生态、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关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把培育、发展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体系,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规划布局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并出台了系列奖励扶持政策,平台数量和质量逐年显著提升。
问:2023年财政部门是如何发挥财政职能,做大做强收入蛋糕,保障全市各重点领域正常运转的?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又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助推鹤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呢?
市财政局副局长吴国山:2023年鹤壁市财政局(国资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运行保持了平稳态势。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3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居全省第一方阵,税收占比64.2%,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66.1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23.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近八成,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聚焦财源培植,做大做强财政蛋糕。以实施“320工程”为抓手,大力引进骨干财源产业项目,全面推动重点财源项目投产达效,逐步形成了全市稳定增收的“梯级财源”。不断加大综合治税力度,持续巩固房地产建筑业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税成效,加强电商、物流等新经济新业态税收管理。
二是抢抓政策窗口,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成功争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美乡村2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全年累计争取上级资金104亿元。同时通过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直达资金管理、项目储备管理等措施,持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聚焦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谋划专项债项目653个、总投资达1523亿元,争取政府债券资金57.6亿元,支持保障了鹤壁工程技术学院新校区、千慧智造产业园等74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央企省企鹤壁行”、全省政府投资基金项目路演会(鹤壁专场)活动,27个优质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50亿元。新设立卫星互联、现代农业、新材料等5支基金,新增基金规模45亿元,全市基金达18支148亿元。
2024年,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高效统筹各类资源,加快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财政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一是抢抓政策机遇促发展。谋划储备大项目、好项目,全力以赴争政策、争资金、争试点。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和债券资金等,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更强投资拉动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减税降费、财政贴息、担保补偿等措施,助企纾困、激发活力,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加大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保民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在严控一般性支出、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从严从紧核定“三公”经费等方面持续挖潜,集中财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健全民生领域投入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稳步增进民生福祉。
三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蝶变。培育壮大镁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北斗应用、区块链、未来信息网络、前沿新材料等4个未来产业。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与省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基金、生物医药基金,争取省卫星互联产业基金设立,链接央企、省企在鹤产业布局,加强对优势产业、上市后备企业的投资力度,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鹤壁实践贡献力量。
问:2023年,鹤壁市污染防治目标全面完成,“鹤壁蓝”已成为常态,对此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2024年,计划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雷: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各部门共同努力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削减污染排量和扩大环境容量“两手齐抓”,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三管齐下”,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效提升。一是污染防治目标全面完成。作为全省唯一四项指标全部完成的省辖市,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二是持续做好“两个统筹”,即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服务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坚决守牢“两个底线”,即守牢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的底线,守牢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确保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鹤壁建设取得新成效。3月4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会议召开,提出2024年将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大治理工程,其中将重点实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入实施“美丽鹤壁”创建工程。重点打造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样板、“美丽河湖”样板、“两山”基地样板和“美丽乡村”样板,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二是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工程。包括化工园区“18+1”异味治理、四大电厂超低排放治理、水泥行业生产全流程治理、陶瓷行业煤气发生炉淘汰退出等,通过实施这些重点工程,有效提升重点行业绿色生产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比如:2023年,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市63.7%,秋冬季更是达到90%以上,通过实施治理工程,可以带动全市污染物排放量降低30%左右。三是深入实施工业企业绩效升级工程。目前,全市共有A级企业26家、B级企业87家、国家级重点行业引领性企业5家,共计118家,2024年,力争通过努力达到200家以上。通过绩效升级,不但可以提升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水平,还可以更好地做到差异化管控,保障重点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管控期间可以正常生产。四是深入实施“5+5+22”重点区域精细化管理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划定5个市级空气质量重点区域、5个县区空气质量重点区域、22个乡镇(街道)空气质量重点区域,建立县级领导牵头、工作专班负责、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社区的工作机制,对重点区域内的卫生保洁、施工扬尘、餐饮油烟、重型柴油货车、燃煤散烧等实施精细化管理。五是深入实施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完成主要干道公路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加快鹤山区煤炭物流园区自动监测站的建设。持续推进用电量监控、视频监控能力提升,建立监控、监测、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多部门联合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监测监控领域弄虚作假行为。六是深入实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程。持续推进中央、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部监督帮扶等反馈问题整改,9月底前向省委报送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报告。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各类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严厉打击偷排和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确保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坚决守牢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问:过去的一年,对鹤壁市的农业农村工作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取得的具体成效都有哪些?2024年,鹤壁市在粮食单产提升上又有什么新的举措?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舒军: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坚持抓重点、强调度、谋实效,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位居全省第三,创建国家级试点示范8项,“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124.94万吨,圆满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农业产业优化提升。实施“2111”重点农业企业培育计划,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1家、示范合作社达到59家、示范家庭农场达到25家,被确定为家庭农场示范市;新认证绿色食品和名特优新产品14个,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
村建设成效凸显。涉及130个村的乡村振兴PPP项目完成投资7.5亿元、完工83个村。全省乡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浚县、淇县全部纳入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单位。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谋划实施了和美乡村计划“1060”工程,引领全市乡村建设水平全域全面提升。
数字乡村创新示范。加快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试点市建设,创新打造“鹤农通”“鹤农服”“鹤农码”等“鹤农”系列数字化应用品牌,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四年全省第一。
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突出科技运用和“农资保姆”推广,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推动各类涉农组织与农业服务融合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1427家,服务小农户15万户,浚县代表河南省在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上做了典型发言,案例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介。
畜牧生产加快转型。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全市省级以上核心育种场达到4家。浚县被认定为2023年肉羊大县培育县。谊发牧业被推荐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精旺公司、中鹤牧业高分通过国家核心育种场复审验收。
2024年,为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打牢建设农业强市基础,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强化示范引领,科学防灾减灾,推动小麦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
一要抓好试验田。重点实行“五定”管理,即定适宜地块、定实施主体、定高产品种、定技术方案、定技术人员,选择一批规模在20亩至50亩的地块作为试验田,邀请国家、省权威专家全程技术指导,集中力量开展高产超高产攻关。
二要抓好示范田。重点做好“三个打造”,打造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浚县、淇县每个县至少实施示范面积10万亩,全市不少于20万亩;打造培育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和种植能手,让群众做有示范、学有样板;打造一批吨半粮田,通过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等措施,夯实持续高产基础。
三要抓好规模化。重点实施三项举措,统筹利用小麦玉米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病虫害防控、一喷多促等项目资金,努力扩大示范面积;广泛宣传单产提升政策和技术措施,全方位加强农技指导服务,推动全市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组织开展高产竞赛,鼓励奖励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群众应用高产技术,形成全市提高粮食单产的浓厚氛围。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掌尚鹤壁>>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