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白石寺乡前岗村刘海燕:种植芦笋带动600余户农户致富
2020-05-08 浏览量:0

“这一车装150箱,装的时候一定得轻点儿,保证芦笋不受损。”5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浚县白寺乡前岗村刘海燕的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时,她正忙着装货,“这一车是往深圳走的,有差不多1万斤,刚刚还往山东发走了2万多斤,一天平均下来得走20多吨芦笋。”

从切笋工到质检工,再到如今自己培育芦笋带动乡亲们种植芦笋致富,谈及这6年来的创业经历,44岁的刘海燕坦言各种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刘海燕

外出打工接触到了芦笋 从中发现商机

2013年以前,刘海燕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在家务农,她老公是一名大货车司机。“我在家种了二十亩地,虽然收入不多吧,加上老公的工资,家里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刘海燕说,她老公每天开着大货车出车,本来就很担心,后来老公的一个朋友跑货车时出车祸截肢了,她就更担心了,“不让他出车吧,家里收入就会明显减少,出车吧,整天担惊受怕。”

经过再三考虑,刘海燕决定不再让老公出车,他们俩一起外出打工。“我在山东一家芦笋生产加工厂做剪切工,看到他们当地种芦笋的比较多,每亩地年收入1万多元,我们在老家种麦子一年才收入几千元。”刘海燕就琢磨着学习当地的芦笋种植技术,回家发展。有了这个想法后,她利用工作之余走访当地的农户,学习、请教,积累经验。

第一次尝试缺乏技术 收入未达到预期

2013年,在学习到种植芦笋的专业技术之后,刘海燕回到了前岗村,当她给乡亲们推荐芦笋种植这个新项目时大家都不敢尝试。“为了打消乡亲们的疑虑,我把自己家剩下的6亩地种上了芦笋。”信心满满的刘海燕到收获时却傻了眼,自己没少费时费力,但产量却与别人差了不少。

“仔细想想还是缺乏技术,仅凭一腔热情不行,还得有技术指导。”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刘海燕就去山东拜访芦笋种植方面的专家。“几番周折,认识了李书华教授,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包括育苗、日常管理等,第二年芦笋产量就上来了,6亩地采摘了6000多公斤芦笋,超过了粮食收益的10倍。”刘海燕告诉记者,看到她的芦笋产量高了,价钱也卖上去了,很多村民都开始找她商量种植芦笋。

2014年,刘海燕在前岗村及周边农村建立了芦笋产业基地,她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加班为农户搞技术培训。“怕自己技术不扎实,我联系上山东一家芦笋种植公司,和他们建立技术依托关系,自己边学习边教农户。”刘海燕称那一年她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首次到北京找销路 赔了六七千元

“我们当时依托咱市的一家运输公司销售芦笋,2015年,这家公司突然垮台,一下断了我们农户一千多亩地的芦笋销售之路。”刘海燕告诉记者,因为没有销路,她看到好好的芦笋在地里烂掉,很心疼。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乡亲们把芦笋销掉。“我花4000元钱租了辆货车,2000元钱雇了个司机。”刘海燕决定帮农户销售芦笋的第一天就给大家打下包票:“今后无论刮风下雨,我一定不会抛下任何一家。”

种地难,销售更难。为了帮乡亲们卖芦笋,她跑到北京一家菜市场推销。“当时想着北京是大城市,机遇更多,我只身拿着包装好的几捆芦笋就出发了。”刘海燕带来的芦笋干净、整齐,很快被一个商贩看到,并当场定下了万余元的货。“回到家后信心满满地给他发了货,后来他却说我的笋质量不行,硬是少给了我六七千块钱。”刘海燕原以为是自己的质量不过硬,只好自认倒霉,后来跟同一家菜市场里的另一家商贩供货时才知道自己当时被骗了。

让刘海燕记忆深刻的是一个暴雨天,她和司机到各个村庄收购芦笋,由于道路泥泞再加上车轮打滑,货车侧翻了。“当时我被压在了车下面,几十个农户赶来帮忙把车抬出来,我看着满地被压坏的芦笋欲哭无泪。”刘海燕说,直到被救出来她才发现自己腿上鲜血直流,车窗破碎后的玻璃深深扎到腿里,她只顾心疼芦笋一点也没感觉到腿疼。“山东一家做芦笋出口的企业知道我这个事后,主动联系我,也因祸得福帮我解决了芦笋销售的问题。”刘海燕笑着说。

狠抓质量保证品质 逐渐打开了市场

2016年,刘海燕经过不懈努力和推广,合作社的芦笋种植技术已经发展到新乡、安阳等地的40多个村庄,越来越多的农民跟着她开始种植芦笋。“现在合作社已经带动农户600多户,种植芦笋面积达10000多亩,亩产量现在稳定达到2000多斤。”刘海燕介绍,芦笋数量上来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产品回收跟不上农户每日采摘的效率,我得想办法扩大销路。”她又孤身一人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收购运输情况。“就像大海捞针,都是碰运气的,上错车、被偷窃那都是常事。”刘海燕坦言,也正因为那些年吃的苦她才幸运地打开了各大城市销售芦笋的大门。

做农业出身的刘海燕明白,只有把好质量关才能长久发展,她在李书华教授的指导下大胆创新。“之前种植的芦笋一年收两茬,我们现在实现了一年收三茬,并且确保销售出去的芦笋大小相当,培育了新的芦笋品种收成都不错。”刘海燕介绍。

2017年,刘海燕更是冒着资金短缺的风险借钱建了150平米的保险冷库,买了3辆冷藏运输车,还聘请了专家,成立了20多个人的团队,更好地为农户提供种子、肥料等技术服务。“随着生意步入正轨,我现在已经有了6辆冷藏运输车,冷库也发展到900多平米了。”刘海燕欣喜地介绍,采访时记者看到她眼窝深陷,“种植的农户多了,身上的责任也大了,每天上午11点下去收购芦笋,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才能到冷库,我们还要连夜剪切、包装,天一亮就要把这些新鲜芦笋发往全国各地。”

与其他食品加工厂建立合作 扩大就业面 带领乡亲致富

想种植芦笋的村民,刘海燕提供技术指导,没有能力的,刘海燕尽力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她得知村里妇女张东青离异后带有三个孩子生活特别艰难,她主动找到对方,邀请她到自己合作社工作。“现在每个月能拿五六千块钱,从不敢想自己有一天也能自食其力,养活孩子。”在冷库干活的张东青说。

“为了带动俺村的贫困户,我准备免费提供技术,给他们提供4000块钱的芦笋苗,只要收获时能亩产1000斤,这4000块钱的苗钱都奖励给他们。”刘海燕想通过这个办法激励贫困户。

谈及以后的发展,刘海燕称她正在和水饺等食品厂联系,尝试把芦笋带到食品行业。“目前还考察了芦笋酒、芦笋茶和芦笋粉,想通过这种模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刘海燕说这几年的奋斗经历让她越来越有自信,还记得当初自己踏入芦笋行业丈夫的质疑和不支持,到如今对她刮目相看,一起和她经营合作社,她觉得芦笋让她完成了蜕变,也成就了她的事业。  

统 筹:冯丽敏

责 编:陈鸿

编 辑:吴珍

来 源:鹤报融媒体记者 席蕊 陈艳艳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 <<掌尚鹤壁>> 客户端